背景

資訊科技產業日新月異,其發展不僅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產業及社會制度,也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型態及人際互動。面對全球競爭及數位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以下簡稱OECD)於2019年提出數位福祉概念,從機會與風險兩個角度,檢視數位轉型對個人福祉的影響。

由於OECD數位福祉概念與我國101年發展之「數位機會發展指標體系」三構面(賦能、融入、摒除)相互呼應,在國際對話與發展本土特色兩大目標上,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於109年重新制定我國「數位發展指標體系」,最終由「ICT近用、使用與素養」、「居住」、「教育與技能」、「所得與財富」、「就業」、「工作與生活平衡」、「健康狀況」、「社會聯繫」、「政府治理與公民參與」、「環境品質」、「資訊安全」、「主觀幸福感」等12大構面,共計74項指標,全方位檢視國人數位發展及福祉現況。

調查方法概述

「數位發展指標體系」指標類型多元,相關數據除取自政府公告統計資料,主要援引國發會自行規劃的「109年數位發展調查」、「110年網路沉迷調查」及「2020臺灣網路報告」等其他調查數據。調查辦理方法簡述如下,詳細內容與指標定義請參見各報告。

項目 109年
數位發展調查
110年
網路沉迷調查
2020
臺灣網路報告
調查對象 居住在臺灣22縣市,年滿12歲以上民眾
調查方式 人員電話訪問
抽樣方式 手機(末5碼隨機)與市話(末2碼隨機)雙底冊機率抽樣,為確保雙底冊母體不重疊,手機抽樣僅過濾唯手機族進行訪問手機與市話雙底冊機率抽樣(手機末5碼隨機、市話末2碼隨機)手機與市話雙底冊機率抽樣
調查日期 109年11月2日至109年12月18日晚間進行110年1月14日至1月19日晚間進行109年8月3日至8月16日晚間進行
樣本規模 12歲以上民眾計15,196人12歲以上民眾計1,450人12歲以上民眾計2,664人(含市話、手機及偏鄉增補樣本)
抽樣誤差 95%信心水準下,全體樣本抽樣誤差在±0.8個百分點以內95%信心水準下,全體樣本抽樣誤差在±2.6個百分點以內95%信心水準下,全體樣本抽樣誤差在±2.9~4.4個百分點以內
調查報告全文 下載連結(另開新視窗)下載連結(另開新視窗)下載連結(另開新視窗)

ICT近用、使用與素養

自民國95年以來,臺灣家戶連網率歷經三個主要變動。民國95年至102年以固網為主,連網率由74.5%逐年增至85.5%;民國103年至105年,因行動網路較固網更具便利性,越來越多人只透過手機上網,家戶連網率呈現跌勢。因應國人上網途徑轉換,國發會自106年起,將居家透過手機上網也列為家戶連網方式之一,調查數據終能反映臺灣居家上網情形,108年家戶連網率突破九成(90.4%)。

個人上網率則是逐年成長,由94年62.7%上升至109年86.6%,15年來成長23.9個百分點。其中,又以60歲以上民眾上網率成長最多,由7.0%增為56.2%。

對照個人上網率與家戶連網率可發現,民國103年以前,個人上網率始終較家戶連網率低9至11個百分點,顯示家戶雖可連網,卻未必人人都具備上網能力。不過,此現象在行動上網普及後已大幅改善。

110年臺灣家戶及個人資訊近用情形

臺灣網路基礎建設完善,截至109年底,固網1Gbps網路非偏鄉涵蓋率已達90.0%,5G基地台電波人口涵蓋率也在110年第一季超前達標(61.3%)。

4G及5G行動寬頻資費占每月人均所得也低於OECD建議的2%,低廉費用有助加速民眾接近使用行動寬頻服務。

從實際使用情形來看,109年底,臺灣申請固網寬頻帳號數達602萬戶,行動寬頻用戶數則達2941萬人次。

基礎建設
固網1Gbps網路非偏鄉涵蓋率
固網1Gbps網路非偏鄉涵蓋率
5G基地台電波人口涵蓋率
5G基地台電波人口涵蓋率
4G行動資費占每月人均所得
4G行動資費占每月人均所得
5G行動資費占每月人均所得
5G行動資費占每月人均所得
固網寬頻帳號申裝數固網寬頻帳號申裝數
行動寬頻用戶數行動寬頻用戶數

各項網路活動中,臺灣網路族參與度高於五成的有:即時通訊(83.6%)、網路影音娛樂(76.0%)和商品或服務資訊查詢(65.4%)、線上閱讀(58.4%)、線上購買商品或服務(56.5%)以及瀏覽或使用官方網站服務(54.8%)。

使用率高於三成但低於五成的網路活動,依序是網路內容參與情形(45.7%)、雲端空間(45.7%)、網路百科資訊查詢(43.6%)、網路銀行(42.6%)及下載軟體(41.6%)。

另有4項活動使用率低於三成,依序為電子郵件(30.8%)、行動支付(28.4%)、數位影音編輯(28.3%)及數位創作(11.8%),是擴散速度相對較慢的應用項目。

網路使用類型

居住

臺灣家戶中,合計每100戶有40戶目前使用網路或人工智慧服務應用,應用項目由1至4項不等。

其中,每百戶有16戶使用網路監控、生物辨識、防盜防災等智慧監控相關服務或應用,每百戶有15戶使用聯網家電、智慧感測、節能管理等智慧家電相關服務或應用,每百戶有14戶使用聯網醫材、照護系統、智能手環等智慧照護相關服務或應用,每百戶有25戶使用智慧電視、智慧音箱、連網遊戲機等數位相關家庭娛樂相關服務或應用。

16.1%
智慧監控系統
14.5%
智慧家電
13.9%
智慧照顧
25.4%
智慧家庭娛樂
60.2%皆未採用居家服務與應用

教育與技能

我國國民中小學學校數共3,386所,從環境端來看,校園連網率達100%,且根據109年統計,國中小合計有83.9%學校的網路頻寬超過300M,僅16.1%學校的校園頻寬仍低於300M。

只是,臺灣學校資訊與通訊科技設備雖不匱乏,但教師端調查顯示,有75.8%在職教師自評資訊教學能力尚可,仍有24.2%覺得有高度ICT相關的進修需求,有進修需求的比例較OECD成員國平均值高出6.5個百分點。

學生部分,臺灣自108學年度起將「程式設計」列為科技領域必修課程,根據教育部統計,108年度已有26.2%高中生曾修習程式設計,預計111年度可達100%。

教育與技能

所得與財富及環境品質

整合「所得與財富」及「環境品質」構面指標可觀察到:

臺灣網路族中,每10人就有6人透過網路購買商品或服務(56.5%),另一方面,每10人就有1人最近六個月透過網路販售商品或服務(10.5%)。

另一方面,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個人對於能量及數位科技產品的使用需求提高,不免製造出更多電子垃圾。根據環保署統計,109年平均每人製造7.5公斤電子廢棄物,是近四年最高。

所得與財富及環境品質

就業

我國12歲以上就業者中,23.5%工作不需要使用電腦或網路,75.4%就業者工作時需要電腦或網路(24.6%需要電腦或網路的比率介於1%~50%之間,26.1%需求比率介於51%~99%之間,24.7%工作內容完全仰賴電腦或網路,業務數位化程度達100%),平均而言,我國就業者業務數位化比率為53.6%。

就業者的業務數位化程度

我國12歲以上就業者中,分別有9.6%及20.8%表示其職務內容未來非常可能或還算可能被自動化或人工智慧取代,合計比率為30.4%,即每3位勞動者就有1人可能因科技發展而工作被取代;另有42.8%網路族就業者認為其工作不太可能被自動化取代,23.1%認為完全沒有風險。

自動化危機感

工作與生活平衡

2020年全球因COVID-19疫情影響,遠距工作需求大增。不過,我國因疫情控制得當,故12歲以上民眾中僅13.2%最近三個月曾遠距工作,比率並不高。

只是,資訊科技發展確實模糊了上、下班的界線,有半數(49.8%)就業者下班後仍會收到工作訊息或需要透過網路繼續處理工作相關事宜。以12歲以上全體人口計算,亦即臺灣約有29%的人下班後仍需擔心工作。

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與生活平衡

健康狀況

國發會調查顯示,資訊科技發展確實提高民眾接近醫療資源的機會,12歲以上民眾中,60.6%最近三個月曾透過網路搜尋健康相關資訊,40.6%過去一年曾使用網路掛號、預約看診。

不過,網路使用同時也為國人帶來風險,將近半數(47.4%)自認最近三個月因使用網路導致身體狀況變差,而經網路沉迷短版量表初步篩選,臺灣目前有7.0%的人被歸類為網路沉迷的高風險群

網路與健康

社會聯繫

臺灣12歲以上民眾中,每三人就有二人參與社群活動(66.5%),且有45.7%最近三個月曾於社群媒體或部落格發表貼文、上傳照片或影片,從兩項指標存在20.8個百分點差距來看,我國參與社群網路的人當中,約1/3屬於封閉式社群或潛水參與者。當然,社群參與存在遭遇網路霸凌的風險,以12歲以上全體人口計算,臺灣約有1.9%的人遭遇網路霸凌問題。

社會聯繫社會聯繫

政府治理與公民參與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是由國發會建置的政府與民間互動溝通的討論平臺,其中,以民眾主動提出政策建議的「提點子」參與最熱烈。

根據統計, 109年「提點子」共新增2,398項提議,46項成案,成案率3.7%。如累計104年至109年成果,則共有10,205項民眾提議,其中229項成案,提案進入附議階段的比率為50.6%,完成附議的成案率為4.2%。

政府治理與公民參與

政府施政的透明化是目前世界各國政府推動的重要民主趨勢,根據我國政府資料開放平臺網站提供的資料集,109年新增開放資料集4,802項,資料瀏覽提升13,719,829人次,資料下載提升1,574,429次。

以累計資料來看,至109年底已提供資料集48,468項,545項依申請提供資料,80%為金標章(符合機器可讀、結構化、開放格式),累計瀏覽人次達76,804,312人次,累計下載次數達15,349,040次。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網站提供的資料集

資訊安全

臺灣12歲以上民眾中,只有35.1%採取積極的資安作為(如安裝防毒軟體或設定數字密碼、圖形密碼、人臉或指紋辨識等且最近三個月曾更新)。

從實際受害情形來看,有11.3%自述最近三個月曾遭遇個資外洩、帳號被盜、網路詐騙或設備中毒。

資安作為資安作為
受害狀況受害狀況

主觀幸福感

以0分代表非常不滿意,10分代表非常滿意,結果發現,我國12歲以上民眾對生活的滿意度評分以8分(26.7%)和7分(20.6%)較多,平均滿意分數為7.0分;和數位科技潮流的距離感方面,自評也以8分(20.4%)和7分(19.3%)較多,平均分數為6.3分。

建立迴歸模型觀察上網對於兩項感受的淨影響發現,上網對於提升個人幸福感的影響幅度並不大(0.206分),卻會大大降低民眾自覺落伍的負面自評,是幸福感淨影響的6.7倍。

主觀幸福感

國際比較

比照OECD,依各國相對表現計算機會風險得分可知,臺灣機會指標平均得分0.46分,風險指標平均得分0.31分。

依機會-風險象限將各國區分為(1)高數位機會-高數位風險國家、(2)高數位機會-低數位風險國家、(3)低數位機會-高數位風險國家及(4)低數位機會-低數位風險國家等四大數位福祉發展類型,可發現,臺灣落點雖為「低數位機會-低數位風險」區,但與「高數位機會-低數位風險」區的距離並不遠。

不過,我國有8 個目前無資料或數據不合適比較的指標,資料缺漏數量雖低於OECD 的10 項提醒標準,但無疑仍影響機會與風險平均值的計算,資料解讀仍宜審慎。

數位機會-風險象限圖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